焕然一新

细味香港鲜活街市发展

香港的饮食文化以粤菜为主,而粤菜必备的材料就由菜市场每天新鲜供应,包括嫩绿瓜菜、优质生肉和新鲜海产品。



如果让世界各地的人描述脑海中对香港的印象,或许是那美丽的海港,又或是那由高楼大厦构成的城市轮廓。然而,当中或许会包括一个人来人往、环境杂乱的露天菜市场:这边有人在找最新鲜的水果、选购最肥美的活鸡、最美味的烧肉,空气掺杂着果香和鲜味;另一边档主的叫卖声此起彼落,好不热闹。出乎意料地,在这些菜市场可以找到干制食品和腌制品、咸蛋和咸鱼、甚至鲜花摆设、以及各类豆腐和面条等。

虽然此后大部分菜市场都已迁到室内,但露天菜市场已经成为香港文化的特色。菜市场里照亮新鲜农产品的大红灯罩,更成为香港文化的标志,在纪念品商店里与铁皮信箱和维多利亚港照片一并出售。那么,这些菜市场是如何开始的呢?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们是如何发展的呢?


墟市为菜市场的雏形,一个让农民贩卖收成、让渔民贩卖渔获的地方。这些短期暂时性的墟市,却会定期举行,或许一周数次,通常位处几个村落之间,以方便居民作为聚集地。

其中一个墟市位于新界大埔,亦是「大埔墟」这名字的由来。早在清朝时期 (约1700年),林村河沿岸就有一个墟市,农民不仅带来附近的农产品,有些种在只能徒步前往的山区作物,都会带到市集贩卖。这墟市最初由当地的邓氏家族盖建的,后来其他氏族在河的对岸又建立了另一个墟市,形成了竞争情况。有鉴于此,人们于文武庙中放一个秤,以解决任何纠纷。而庙里所供奉的文昌帝和关武帝,象征着以公平公正处理事务。


在工厂大厦高楼林立之前,荃湾是一个传统墟市。那里处于沿海位置,方便渔船停靠;农民则在城门山上种菠萝,再运到墟市贩卖。今天仍然可以走过这些石头小径,将十八乡的农耕村落与荃湾的墟市相连。我们也可以从新界的一些地方名称,例如联和墟和石湖墟,了解到该区发展的起源。

香港岛也是如此,中环嘉咸街四周迷宫般的小路一直是个露天菜市场,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。如今,电车仍然在菜市场北面的道路上穿行。中国人习惯每天购买新鲜材料,而露天菜市场则提供了最大的便利,人们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菜做晚饭。更重要的是,你可以在菜市场买东西之前亲自去看、摸和闻它,也可以问摊主当下的时令食物,以及它的原产地。

在香港,这些露天菜市场被称为“湿货市场” 。因为一天过后,摊贩会用水把菜市场冲洗干净,第二天早上又是新的开始。